概述
开荒牛是牛雕塑的一种,开荒牛雕塑源自牛的开拓进取之义。一块块荒田水和泥,深耕细作走东西。老牛蛮解韶光贵,不待扬鞭自奋蹄。开荒牛又被称为开拓牛,开荒牛作品为了概括了“开荒”这一艰巨事业的伟大意义,也是建设者吃苦耐劳、勇往直前的精神的颂扬。
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新崛起的经济特区。在这里实施的许多方针政策是具有探索性的,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“开荒”……一头充满力量的黄牛四蹄抓地,头向前伸并弯向地下做巨力拉牵状,它的后面是一连根拔起的粗壮的枯树根,象征着开拓者们摧枯拉朽的英雄气概。作品以较为准确的形象概括了“开荒”这一艰巨事业的伟大意义,从而颂扬了特区建设者吃苦耐劳、勇往直前的精神。
来历
开荒牛雕塑代表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新崛起的经济特区,因为在这里实施的许多方针政策是具有探索性的,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“开荒”。
开荒牛也叫拓荒牛、开拓牛,它被誉为深圳这座城市精神象征的著名雕塑。而开荒牛在20世纪的今天,被进一步概括为“开拓、创新、团结、奉献”八个字,并把“特区精神”扩大为“深圳精神”。作为深圳精神的象征,开荒牛成为人们与这个城市合影的首选,深圳10年里从鱼村到都市的,是深圳人的那种“开荒”精神。
1980年正值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之初,当时深圳市交通落后,工作条件很艰苦,堪称困难时期;因此,中共广东省委梁湘(翌年成为深圳市市长)想到在深圳市委大院里面放置一座雕塑,以呈现深圳经济特区的精神,鼓舞干部和民众。梁湘请来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潘鹤来参与雕塑设计方案的讨论。
在1980年的第一次讨论期间,深圳市领导提出把雕塑定为大鹏鸟形象,因为深圳别称鹏城,而且大鹏鸟寓意深圳特区犹如大鹏展翅般一飞冲天;不过,潘鹤反对这个提议,他担心如果深圳的楼房将来发展到三四十层的高度,大鹏鸟雕塑就会变成困在笼里的大鹏,意象不佳。到了1983年,政府打算把莲花定为深圳市花,并打算在市委大院建立一座莲花喷水池;潘鹤反对这个提议,认为“出污泥而不染”(莲花寓意)是干部的本分,不应以此自夸,又质疑“如果说‘出污泥而不染’的话,那么‘污泥’又是指什么?”。其后,有人提议在大院门前放两座石狮子雕塑,但潘鹤反对这个提议,认为市政府应该欢迎群众,而不是像官衙那样摆官架子。因此,雕塑设计尚未有定案。
有一天,梁湘和潘鹤闲聊,谈起大家在文化大革命时“做牛做马”的劳苦经历,潘鹤由此灵机一触,想到把辛勤建设深圳的劳动者和机器就是“牛的化身”,故提出把雕塑形象定为“开荒牛”;梁湘表示认同,并安排潘鹤当晚开始在市委招待所寄宿,让他马上起草雕塑图纸,以免流失灵感。几天后,潘鹤向深圳市领导班子提出开荒牛雕塑的具体设计方案,收到一些支持声音,但亦有反对意见质疑为什么要雕塑要做成低头的牛、而非高飞的鹏;不过,潘鹤的方案获得梁湘大力支持,最终也获市领导同意,得以敲定。
潘鹤从深圳返回广州的工作室,立刻着手创作雕塑。雕塑虽然定名为“开荒牛”,但梁湘和潘鹤想到“未来开荒完了以后怎么办”、“后世还要不要当开荒牛”的问题,决定改称为“开荒牛”雕塑,一来是因为梁湘提出“人民公仆就是人民的牛,人民的开荒牛”,二来也取自鲁迅名言“俯首甘为开荒牛”。开荒牛雕塑在1984年7月27日落成。雕塑揭幕仪式同日在深圳市委大院门前举行,由梁湘负责揭幕剪彩,潘鹤、中共深圳市委副书记周鼎、雕塑家傅天仇都在揭幕仪式上发表讲话。
开荒牛雕塑在落成的同一年获得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。
1984年12月,周恩来夫人、时任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到深圳视察,她很喜欢开荒牛雕塑,既与雕塑合照了一遍,还特地召集参加会议的人跟她来到雕塑前合照。她形容“开荒牛”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,又赞扬深圳干部在民众面前自称开荒牛,思想境界很高,希望全国党员都学习深圳干部。此外,邓颖超还提出把开荒牛雕塑从深圳市委大院内部移到门前。
开荒牛雕塑吸引许多市民参观,但雕塑放置在市委大院内部,不方便市民前往欣赏,因此市民呼吁将雕塑迁到大院外。1999年,深圳市委常委会通过把开荒牛雕塑迁移至大门前的花坛上。潘鹤对此表示欢迎。
2008年,潘鹤把开荒牛雕塑的创作定稿捐赠给深圳市,交由深圳市档案馆收藏。2010年,开荒牛雕塑列入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。
开荒牛雕塑是一座铜雕,重4吨、长5.6米、高2米。雕塑底座高1.2米,为花岗石磨光石片,刻有“开荒牛”三字。雕塑本体分为牛和树根两部分。牛全身紧绷,身上满布肌肉线条,头部抵向地面,看起来像是在竭尽全力地负重。牛的四腿后蹬,但前脚稍微弯曲,像是跪着的样子;潘鹤借此寓意这代人已经筋疲力尽,寄望下一代奋斗下去。牛身后有一堆树根,形态腐朽丑陋;这是潘鹤在宝安区办事时无意在农舍旁看到的,花了八块人民币买来做实物参照,比喻封建意识、小农意识、保守思想、官僚作风。牛奋力拖拉着这块树根,潘鹤借此寓意铲除保守思想的革命任重道远,希望警醒和激励世人。
造型特点
开荒牛是一头充满力量的黄牛四蹄抓地,头向前伸并弯向地下做巨力拉牵状,它的后面是一连根拔起的粗壮的枯树根,象征着开拓者们摧枯拉朽的英雄气概。开荒牛的勤恳造型带给我们一种触动。四蹄着地,牢牢地抓住地面,寓意稳健沉稳;头部低垂,寓意埋头苦干,能吃苦;两角向前平平伸出,意味一往无前、奋力拼搏。
寓意作用
深圳特区初创时期,市委提倡“开荒牛”精神,体现了特区创业者勇于开拓和艰苦奋斗的精神。随后,在特区建设取得初步发展时,又将“开荒牛”精神的内涵发展为“开拓、创新、献身”的“特区精神”。1990年,市委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和不断发展的形势对深圳人的要求,对“特区精神”赋予了新的内涵,进一步概括为“开拓、创新、团结、奉献”八个字,并把“特区精神”扩大为“深圳精神”。
开荒牛最早被誉为“开荒精神”,后来慢慢的发展,深圳从鱼村发展成为中国有名的大都市,而开荒年的精神意义被进一步的深化,拥有了“开拓、创新、团结、奉献”八字真义,并且成为了整个深圳的精神象征,是深圳的旅游景点之一,人们每当到这个景点都会与开荒牛合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