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义
香炉雕塑是以我国古代祭祀中焚香的器物为原型制作而成,多用于寺庙宗祠之中。香炉的由来,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,当时已用“铜炉”烧炭取暖与烹煮物品;而室内薰香用的“薰炉”,也多为陶制的豆形炉。古人在祭祀的时候,没有焚香及拈香,所以一直都没有香炉出现。汉朝以后使用的香炉,是参照古时祭祀所用的礼器逐渐演变而来。西汉时期,东南亚及西域一带的香料开始输入中国,这些树脂类香料,必须放在其他燃料上薰烧,于是发展出“博山炉”的设计,这就是中国香炉的始祖;到了魏晋南北朝,随著佛教的兴盛,“博山炉”逐渐转变为佛教礼佛的供养物,希望藉著袅袅薰香,祈求人间与神仙相通。
目前制作香炉的质料有金、银、铜、铁、锡、陶瓷……等,种类繁多。早期的香炉大多用石头做成,上面的造型多为云朵图案。香炉大多是放在神明前面供信徒插香使用,并可庄严殿堂;有的是给每年的炉主请回家恭奉的。
历史发展
香炉起源于何时,尚未有定论。
东汉时有越窑褐釉香熏。
晋代时期的越窑青釉提炉,已同传统的香炉十分接近,也是三足鼎立,但有一造型优雅的把手。
南北朝时期的洪州窑香炉,釉色呈青黄色,为五只足。
北宋时期正式出现三足鼎式香炉,奠定了现代香炉的基本结构。
元代香炉以中小型香炉为主。,出现双耳三足香炉。
清代时期,祭祀风气盛行,香炉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。
分类
现在的香炉,依形状可分成三类:
- 【置香炉】放在神桌上的香炉,又称为“供炉”、“座炉”;有立香炉(立烧线香)、卧香炉(卧烧线香)、檀香炉(焚烧檀香)三种。
- 【柄香炉】就是“手炉”,有炉柄可以握持,多用在迎请的场合。
- 【鼎香炉】有三支炉脚,两侧有耳,多立于寺庙地上。无耳的鼎香炉,称为“三足香炉”。
以台北龙山寺为例,庙中共分七个炉参拜,在靠进瀑布池的门上,有个红色牌子,写著拜拜顺序;为讲求环保概念,提倡每炉一柱清香,其参拜顺序如下:
正殿:
- 【天公炉】一柱香(释迦牟尼佛、文殊菩萨、普贤菩萨)
- 【观世音炉】一柱香(观世音菩萨、十八罗汉、韦驮护法、伽蓝护法)
后殿:(由右至左)
- 【华陀仙师炉】一柱香(华陀仙师)
- 【文昌帝君炉】一柱香(文昌帝君、大魁星君、紫阳夫子、马爷)
- 【水仙尊王炉】一柱香(水仙尊王、福德正神、城隍爷、龙爷)
- 【天上圣母炉】一柱香(妈祖、太阳星君、太阴星君)
- 【注生娘娘炉】一柱香(注生娘娘、池头夫人、十二婆者)
- 【关圣帝君炉】一柱香(关圣帝君、三官大帝、地藏王菩萨)
- 【月老神君炉】后左偏殿,一柱香(月老神君)
造型特点
香炉雕塑的款式很多,大小、方圆、长短不一。但总的来说,至少应该包括:足、炉体和盖三个部分。其中最常见的香炉与鼎极为相似,有两耳三足的圆形香炉,还有两耳四足的方形香炉(与鼎不同的是,香炉一般较长,但也有的不区分这些,统一称作香炉鼎)。方形香炉一般是不含顶的,原型香炉可以有顶也可以没有。另外,香炉雕塑从外部看有做成多层的(高层的),其内部其实是一体的,这一点与传统的鼎不同(鼎没有高层一说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