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义
动物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,是以“动物”为主要雕刻对象的一类雕塑作品,是用各种可塑或可雕的材料(如石材、铜、不锈钢、玻璃钢等),创造出的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、可触的艺术形象。
形式与用料
动物雕塑的雕刻可以有很多形式,比如圆雕、透雕、浮雕等等。制作的工艺又有写实、抽象、仿真等多种。根据其制作工艺的不同,用料不尽相同,大致如下:
抽象类动物雕塑,这类雕塑不注重动物自身的形态,而只抓住该动物的某一特征进行放大,从制作手法来看,更随意而不注重细节,制作相对容易。因此,制作这一类动物雕塑对于材质没有特别的要求,石材、铸铜、不锈钢、玻璃钢等等都是可以胜任的。其中以不锈钢抽象动物雕塑为最,这是因不锈钢材质本身的可塑性相对较差决定的。
仿真类动物雕塑,这类雕塑对于动物自身的形态和色彩的把握要求较高,即对于雕塑的可塑性及上色要求较高。所以主要用到的是玻璃钢材质,因为玻璃钢的可塑性更强,色彩方面配以喷绘可以实现所有想要的颜色,并能达到一定的使用寿命。
写实类动物雕塑大都使用石料或铸铜材质。不锈钢因可塑性差无法很准确地完成动物形态的雕琢,玻璃钢相对质量较差使用寿命较短,所以都选择石材或铸铜。当然,如果考虑成本,玻璃钢也是可以胜任的。
注:不锈钢动物雕塑多使用201、304不锈钢材料;铸铜多采用黄铜,青铜或紫铜;石料方面的选择就非常多了,包括但不限于大理石、花岗岩、青石、砂岩等等,其中最常见的是汉白玉、晚霞红、芝麻灰等大理石。
形象与种类划分
动物雕塑的形象非常丰富,数量繁多,几乎所有动物都可以成为我们雕刻的对象,其中狮子、麒麟、龙龟、牛、马等被人们赋予了特殊意象的动物更为受欢迎。
根据雕刻形式的不同分为:圆雕、浮雕、透雕、镂雕等多种,最常见的是圆雕,其次是浮雕,透雕和镂雕在大型动物雕塑中非常少见。
根据制作工艺的不同分为:抽象动物雕塑、仿真动物雕塑和写实的动物雕塑。
根据具体的动物不同分为:陆地动物雕塑、水生动物雕塑、昆虫、鸟类、神兽等等。
发展历史
中国动物雕塑作品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,多属陶塑、石雕,也有少量牙雕和木雕。在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有陶塑猪、羊头,距今约7000多年。辽宁东沟后洼遗址出土有很多滑石雕成的虎、猪、狗、鸡、鹅、鹰、蝉、鸟、昆虫、鱼等形象,造型单纯而生动。其中一件屈身、阔口、大眼、有角的龙,为已知最早的石雕龙的形象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也出土有陶塑和牙、木雕刻的猪、羊、鱼、鸟、蜥蜴等动物形象,形体不大,已具备圆雕、浮雕、线刻等不同表现形式。其中一件陶猪,高4.5厘米,长6.3厘米,作低头疾走的动势,体肥、口方,腹部肌肉松弛,将一头老母猪的形态,概括而传神地表现了出来。鱼的身上戳出圆圈或圆窝,以象征鱼鳞。牙雕“双凤朝阳”,长16.6厘米,在正中部位,以阴线刻出一组大小不等的同心圆,外缘有跳动的光芒,两侧对称地雕出回首相顾的双鸟,构成相当完整的图案。后洼遗址和河姆渡文化距今都在6000年以前。
意义与作用
动物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一份子,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,从古至今关于动物的故事和体验,各种动物在人们的心里有着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。
首先是动物本身给人的心理效应。比如狮子,人们一想到狮子首先想到的是猛兽、凶狠!所以狮子雕塑在公园园林等公众场所中使用比较少,及时有使用,也是表现狮子的温顺、可爱的一面。这就是动物雕塑在环境应用中必须注意的第一个问题:动物本身给人的心理效应。
然后是人们通过动物的各种特效所联想到的一些意象。依旧说狮子,有的朋友看到狮子时想到的是力量、速度、权力等等。所以狮子雕塑还蕴含着强势、权力等韵味,这样的狮子雕塑运用就非常的广泛了,如古时候的衙门、现代社会中的豪宅等等。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第二个问题:动物雕塑所蕴涵的潜在意义。
再者就是文化传统等因素给定的特殊含义。还是说狮子雕塑,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,狮子可以趋吉避凶,是门神。因此,我们需要考虑第三个因素:动物雕塑所具有的特定含义。
综上所述,动物雕塑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使用的,我们需要结合环境、结合使用者的各种心理效应来处理。比如在儿童玩耍的公园之中,安装猴子、马、羊、鹿、兔子等动物雕塑;在政府单位大门安装狮子雕塑;在庙宇中使用龙雕塑等等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