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义
拴马桩石雕是我国北方独有的民间石刻艺术品,在陕西澄城县分布尤为密集,其数量和品种可称得上在全国“独一无二”。它原本是过去乡绅大户等殷实富裕之家拴系骡马的雕刻实用条石,以坚固耐磨的整块青石雕凿而成,一般通高2—3米,宽厚相当,约22—30厘米不等,常栽立在农家民居建筑大门的两侧,不仅成为居民宅院建筑的有机构成,而且和门前的石狮一样,既有装点建筑炫耀富有的作用,同时还被赋予了避邪镇宅的意义,人们称它为“庄户人家的华表”。
用料与造型
拴马桩所用石材多是灰青石、黑青石,少数用细砂石。一般大型的通高约300厘米,中型的约260厘米,小型约230厘米。石桩分四部分:桩头是石雕的主要部位:桩颈(台座)承托桩头,一般为上圆下方,其上浮雕莲瓣、鹿、马、鸟、 兔、 云、水 、博古等图案;桩身,少数刻串枝纹、卷水、云水纹;桩根则埋入地下。桩头圆雕,有表现校园人物雕塑.html" target="_blank">人物,人与兽和多人物组合形象,也有表现神话故事人物如寿星、刘海、仙翁等。动物形象则有狮、猴、鹰、象、牛、马等。较精彩的是人骑狮,多在石狮子前肢或人臂腕间镂凿穿系缰绳的孔眼,石狮子突出其扭转身躯的动态,骑者则表现为俯身前冲,或驼背卷伏的动态,颇为生动。人物五官及衣饰刻划细致,所持物件如烟斗、如意、琵琶、月琴都很逼真。
起源与发展
自从人类驯化马,并为人骑乘运输起,拴马桩就必不可少。最初没有固定的拴马桩,一棵树,一根木桩子,一块石头,只要能固定马缰绳就可以了。明清两代,石刻的拴马桩已非常普遍,民国以后,汽车等新的代步工具慢慢替代了骑马出行,拴马桩就逐渐减少了。
在古代,马是驮运物品、作战及代步的主要交通工具,古代的驿站旁就常常设立有大批的拴马桩。加之蒙古族、满族等北方游牧民族有骑马狩猎的习俗,所以马匹的大量存在是拴马桩产生的直接原因。
马、驴、骡在北方地区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工具,一个家庭拥有的土地越多,所需的马匹也就越多,所以在北方农民的心里,拴马桩又是富裕的象征和标志,这也是大批的拴马桩能够产生和保存下来的重要的心理因素。在陕西渭北地区所见到的拴马桩是北方农耕文化的产物和缩影。拴马桩不仅具有拴系马、牛等牲畜的实用功能,还因其置于富户人家的大门两侧,成对或成排状,从而与门前建筑互相映衬,成为宅院建筑的有机构成部分,起到了一定的装饰作用。拴马桩一般高2米左右,宽厚相当,约22~30厘米不等,特别高大粗壮的,高可达3米以上,尤其是雕刻精美的被誉为“看桩”、“望桩”或“样桩”,堪称庄户人的“华表”。
1985年,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澄城拴马桩的发现,填补了我国石雕艺术的空白,中央电视台和法国电视台记者专来澄城实地采访,拍摄了电视专题片。为了切实保护民族历史文化遗产,充分利用和展示当地民俗文物资源,澄城拴马桩石雕博物馆已列入“十五”重点发展计划项目。拟建设的拴马桩博物 馆占地15亩,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,收藏展览各种拴马桩超过一千礅,还有历代石刻和奇桩异石等民间石雕艺术品数百件,从而形成石桩如林的独特景观。
事到如今,各种交通工具的出现已经完全不需要栓马桩的存在了,栓马柱石雕也只能在博物馆里才能看到,而一些特殊的场合如仿古建筑、园林、拍摄景点需要栓马桩怎么办呢?有需求就会有市场,各大石雕厂家都不会放过这个虽然不大的市场,纷纷推出了石雕栓马柱产品,其中以仿古做旧的拴马桩尤为多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