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在鲁国担任过哪些职位?
中都宰、小司空、司寇。
孔子在鲁国从政时,他的政治理念执行成效如何?
孔子五十二岁任中都地方的宰官,只有一年时间,就达到路不拾遗、夜不闭户。远近各国都来参观请益。第二年升为司空,专管全国建设。不久调任司寇,相当于现代的法院院长。那一年鲁国与齐国发生了著名的“夹谷之会”,透过孔子的洞察先机、运筹帷幄,最后让齐国自动把从前夺取的三个城市还给鲁国。可惜在主持“堕三都”事件中,最终失败。
孔子为什么要辞掉官职,周游列国?
孔子堕三都失败之际,鲁国又发生了两件事,一是季桓子欣然接受了齐国送来的女乐,让鲁国君臣都已不再有重整政治秩序之心,一举推翻了孔子先前的努力;紧接著春祭的时候,又没有依礼送来祭肉,尤其季桓子对孔子心生防备。孔子知道事无可为,动身离开鲁国。
孔子做过哪些官,最大的官是什么?
中都宰、小司空、司寇,其中孔子作过最大的官为司寇,相当于现代的法院院长。
孔子周游列国“干七十馀君”而不遇,他真的去过那么多的诸侯国吗?
据汉代王充考证,孔子周游列国,到过的国家不超过十个。其实,除了此前曾去过的齐国之外,孔子周游列国期间真正到过的以及有文献可以查到的国家不过卫、曹、宋、郑、蔡等大小六个国家,经过而停留的地方,也不过匡、蒲、邹乡﹝卫国﹞和叶﹝楚国﹞等三、四个地方。这些国家和地方,主要不出今山东、河南两省,即从山东的鲁国出发,西面汉北面未过黄河,南面为到长江,不过方圆一、两千里的地方,所以说孔子“干七十馀君”,到过七十多个诸侯国,和七十多个国君打过交道,那显然是夸大。
有名的齐鲁“夹谷之会”是怎么回事?
鲁定公十年,定公与齐景公在夹谷谈和,担任司寇的孔子随行辅助定公。齐人原本打算藉机以武力挟持鲁定公,但孔子有先见之明,让鲁定公作好武力上的准备,在会盟过程中他更是随机应变,靠著自己的智勇才能使鲁国后发制人,占尽上风。最后甚至让齐国归还了郓、讙、龟阴三地。
孔子周游列国到宋国时,遇到的桓魋之难,其事如何?
经过曹国、宋国,在宋国边境遭到宋国大夫桓魋恶意驱逐,最后一行人在陈国停留。
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为什么选择卫国?
由于鲁、卫两国不仅相邻,政治情势也很类似,所以孔子周游列国首先向西去了卫国。
孔子周游列国带了多少弟子?
历史上没有详细记载共那些弟子陪同子孔周游列国,但至少子路、颜渊、闵子骞、公良孺、子贡等都曾出现在周游列国的记录中。然而也有可能有些弟子不是一路陪到底,中途有些被延揽去当官的。
孔子周游列国经费从那里来?
孔子周游列国,并不是一直不停的旅行,在很多地方停留下来,教书、当家臣,也有慕名者招待孔子一行人,而子卫国期间,卫国国君也比照孔子在鲁国的俸禄,礼遇孔子。
孔子周游列国在那个国家待最久?
孔子在卫国待最久,孔子在他国受挫时,总是会回到卫国,卫国是给孔子最多温暖的国家。
孔子自己一生的著作有那些?
孔子整理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乐》,作《春秋》,定《礼》、可能传习过《易》,这些重要的古代文经过孔子整理之后,丰富了思想内涵,也建立了传授的体系,因而逐渐成为经典。它们寄寓了孔子想要流传给后世从学者的宝贵智慧。孔子说自己:“述而不作”,意思是他将自已的思想,寄託在这些古代文献之中,可见得孔子不只是单纯的机械化分类整理而已,而是经过有意的整理编排,甚至改动润饰,并从人文思想的角度,对古代文献进行诠释,赋予他们历久弥新的价值。
易经也是孔子撰写的吗?
易经不是孔子作的。根据现代学者研究,易经的经文--六十四卦及卦辞、爻辞约产生于殷末周初,早于孔子。《史记•孔子世家》中说“孔子晚而喜易,序彖、繫、象、说卦、文言,读易韦编三绝”,大致是根据《论语•述而篇》中“子曰:『加我数年,五十以学易,可以无大过矣。』”的话推衍而来。现在附在易经中的易传--“十翼”的产生时间约在战国至秦汉之间,不可能是孔子所撰,不过易传中以人文思想解说易理的学术特质,很明显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。我们也许可以这样推测:孔子晚年好易,对于易理可能有所讲授、传习,但未著于竹帛,孔子弟子及后学逐渐加以丰富,并融合时代思想元素而撰成多篇易传,流传后世。
“六艺”与“六经”和孔子有关系吗?
“六艺”是古代社会要求贵族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,分别为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。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,通晓“六艺”,并把“六艺”传授给弟子。“六经”是指古代的六部经典,包括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易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、《春秋》。孔子晚年重视对“六经”的整理,将之作为教材传授给学生,“六经”也因此成为后世儒家尊奉的经典。